亮点1:突破海水鱼类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牙鲆抗病新品种鲆优2号
亮点简介: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是培育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的最具潜力技术之一。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研究团队突破了海水养殖鱼类基因组编辑技术,建立了鲆鲽鱼类基因组编辑技术平台,获得了雄性决定基因敲除后生长加快的半滑舌鳎雄鱼,开辟了海水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新途径。创建了海水鱼类抗病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该技术培育出牙鲆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新品种“鲆优2号”,新品种具有抗感染能力强、养殖存活率高且生长较快的优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牙鲆相比,18月龄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0%,成活率平均提高20%。
亮点2:突破金龙鱼全人工繁殖,建立养殖和繁育技术体系
亮点简介:美丽硬仆骨舌鱼(金龙鱼)是列入国际一级保护鱼类的名贵观赏鱼,珠江水产研究所胡隐昌团队针对其性成熟晚、产卵量少、繁殖力低和在原产地以外很难实现人工繁殖等关键问题,建立了金龙鱼亲本和苗种培育技术规范,构建了我国自主的金龙鱼繁育核心群体,突破了金龙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在原产地以外多次实现金龙鱼全人工繁殖。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破译了美丽硬仆骨舌鱼全基因组图谱,发现一个潜在的雌性异配性染色体,为进一步开展选育奠定了基础,为促进观赏渔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亮点3:海马规模化繁育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亮点简介:东海水产研究所张东团队致力于海马基础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研究,围绕海马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开展系列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探明了亲海马的择偶标准、育幼策略和性选择机制,突破了亲本配对关键技术,海马亲本群体繁殖率由传统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个体繁殖力提升30%以上;创建了苗种规模化人工培育技术,初孵苗至成鱼养成时间由传统5-6个月缩短至3-4个月,存活率由传统不足20%提高到60%以上;建立了海马养殖关键技术及推广模式,对海马的野生资源保护、海马中药材业健康发展及渔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亮点4: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
亮点简介:2017年,我国将长江江豚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带领长江江豚研究团队开展了2012年以来首次长江下游江豚考察,掌握长江下游段江豚资源情况;向安庆市西江水域成功放流6头长江江豚,建立了长江下游首个江豚迁地保护区;编制《江苏南京新济洲长江江豚保护中心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推动成立南京新济州江豚保护中心。通过长江江豚资源科学考察、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殖等方式,多层次、多途径推动江豚保护,为我国江豚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亮点5:马里亚纳海沟微生物新种及新酶的发现
亮点简介: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实验室利用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万米深海行动计划航次机会,获得了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深海海水和沉积物样品。通过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筛选和鉴定、新酶资源筛选、深海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筛选等工作,鉴定微生物212株,发现2个细菌新种,1个真菌新属(科);发现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单宁酶等15种新型酶,并对其酶学性质、晶体生长、发酵制备及应用潜力进行了评价;发现2株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稳定抗肿瘤活性。通过深海挖掘产物资源,促进生物工艺和产品的广泛替代应用,对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亮点6: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亮点简介:黄条鰤为大洋性大型经济鱼类,体型大、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可媲美金枪鱼、三文鱼。黄海水产研究所柳学周团队攻克了黄条鰤种质评价、野生鱼驯化、亲鱼“海陆接力培育”、人工综合调控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自然产卵等关键技术,采用工厂化育苗方法,探明了黄条鰤早期发育规律、饵料系列、苗种中间培育等关键技术,培育出黄条鰤大规格苗种23000多尾,取得了人工繁育的重大突破,为我国深远海养殖等新型生产模式的发展提供优良养殖资源,为今后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亮点7:基于液压负载敏感及恒张力补偿控制技术的深水拖网绞机系统研究与应用
亮点简介: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谌志新团队研发的深水拖网绞车突破了千米作业水深限制,可以满足500米-1000m水深恶劣海况条件拖网作业条件。系统控制采用液压比例阀和变量泵组合,提高了液压系统稳定性及可靠性;恒张力补偿控制模块配置抑制了恶劣作业环境对泵源的扰动,优化了拖网网型、最大化网口扫海面积,提升了捕捞效率;结构设计采用三维建模、应力分析、运动仿真等先进设计方法,提高了关键结构件在恶劣海况中的耐用性和稳定性;操作上采用比例调速回路和集中控制,起网机操作更加方便和灵活,提高了捕捞机械装置适渔性。
亮点8:鲟鱼生殖细胞早期发育机理解析及应用
亮点简介:原始生殖细胞及其分化产生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均为具有多能性的生殖干细胞,在细胞工程领域具有重大应用潜力。长江水产研究所李创举团队系统建立了鲟鱼生殖干细胞鉴定、追踪、分离、培养及移植技术体系,分离鉴定了达氏鲟、中华鲟vasa、dnd、dazl/boule、nanos和buc等生殖细胞标记基因,利用RNA定点表达技术,实现了鲟鱼原始生殖细胞(PGC)的活体标记和追踪并解析其迁移模式;国内首次建立鲟鱼生殖干细胞鉴定、分离、培养及移植技术体系,成功获得种内、种间及科间生殖细胞嵌合体,为中华鲟等濒危鱼类的物种保护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亮点9:培育“鲟龙1号”新品种,助推鲟鱼产业发展
亮点简介: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鲟鱼团队率先建立了以鲟科鱼为代表,具有体型大、性成熟期长等特性鱼类的种质改良技术方法;阐明施氏鲟、达氏鳇的亲缘关系,建立鲟鳇种质鉴定技术,解决了鲟鳇纯种及杂交种种质鉴定难题;构建了稳定的鲟鳇规模化杂交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培育出生长快、性腺发育期短、性腺指数高、易驯养、成活率高、适养范围广的鲟鱼养殖新品种“鲟龙1号”,在湖北、北京、河北等10省示范推广,累计养殖面积1000多亩,取得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
亮点10:鲤抗疱疹病毒(CyHV-3)新品种选育
亮点简介:鲤疱疹病毒病(CyHV-3)是鲤主要疾病之一,给鲤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寻求有效防控途径,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石连玉团队通过分子辅助育种手段开展抗CyHV-3鲤新品种选育工作。阐明了鲤抗CyHV-3调控机制,筛选出4个与抗病相关基因标记,建立鲤抗CyHV-3选育体系,培育出一个抗病力高、抗病性稳定的F3抗病品系。2015-2017连续三年生产对比实验显示,抗病品系抗病成活率分别达到85.7%、92.5%和90%。抗病新品系的选育为鲤疱疹病毒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新途径,对提高鲤养殖产业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