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 繁体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媒体焦距 > 正文
媒体焦距

【科学养鱼】红河精准扶贫调研系列报道之三:产业扶贫 梯田保护“渔稻共作”任重道远

日期:2017-05-13 00:00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 ]

    5月12日,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张显良局长、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肖放站长一行来到了红河县,专题考察调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云南中海渔业公司共同实施的哈尼梯田“渔稻共作”产业精准扶贫情况。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云南省农业厅桂明英副厅长、渔业局蔡勇副局长,红河县县委书记张智俊,中海渔业公司董事长肖燕一同调研。这也是短短3天时间内,第二次农业部直属渔业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来到红河调研,这也充分反映了农业部对产业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红河“渔稻共作”产业在助推精准脱贫及哈尼梯田可持续保护方面探索实践及成效的充分认可。

张显良局长(左三)、肖放站长(左四) 在泥鳅规模化繁育车间察看鳅苗孵化情况

    张显良局长一行首先来到了位于迤萨镇勐龙村的“渔稻共作”泥鳅繁育基地,该基地是由红河县政府支持、当地龙头企业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负责、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撑。在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车间内,张局长听取了张智俊书记有关红河县“稻鳅共作”模式及泥鳅繁育基地基本情况的介绍,参观了基地的亲鳅培育池、鳅苗孵化池和鳅苗培育池。徐跑主任和中海渔业技术人员分别向张局长介绍了亲鳅选育、鳅苗饲喂和孵化设施发明等情况。张局长对中海渔业和淡水中心的辛勤工作表示赞赏。育苗车间内部有一块大屏幕格外显眼,张智俊书记向张局长介绍:这是在梯田架设的实时监控系统,在基地就可以远程了解梯田的泥鳅养殖情况,同时也可对泥鳅的管理和用药情况进行监管,也是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先期基础工程。这是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哈尼族传统的“人放天养”模式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落实到基层后的巨大活力。

徐跑主任(左二)向张显良局长汇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规划情况

    从育苗车间出来后,徐跑主任又向张局长汇报了淡水中心在基地旁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规划。该科研工作站由红河县政府支持,规划占地5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具备科学实验、技术集成示范、技术培训、网联网全程监控及生态农产品展销等功能。张显良局长对此举表示了高度认可,并评价“只有巢筑好了,才能引来凤”,也是科技人员扎根红河、实验做在池塘边的必要平台。张局长说,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民是一家一户分散的,龙头企业的产业引领作用很关键,企业必须要肩负很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只有苗种和市场两头落实了,农民没有风险了,才能放心地去接受一项新的技术,从而才能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张显良局长察看哈尼梯田“渔稻共作”设施及鳅苗放养情况

    参观完泥鳅繁育基地后,张显良局长一行马不停蹄来到了撒玛坝梯田。撒玛坝梯田面积16000多亩,是世界上最大的梯田。远远望去波光粼粼的水稻田上哈尼族老人与水牛星点缀落,展示了我国边陲民族人定胜天的勤劳与智慧。面对如此辽阔壮观的梯田,张局长立刻问到了这里的稻田有多少面积已经实施了“鳅稻共作”。随行的张智俊书记介绍说,目前有5000亩稻田作为“鳅稻共作”的试验区,准备在5月15号放养鳅苗,种养模式是一茬稻、两茬鳅,原先种稻的收入大约每亩700到800元,放养泥鳅后,按亩产120千克、每千克泥鳅25元计算,一茬可以增加收入3000元,两茬即可亩增收6000元,这对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另外,对于张显良局长问到为什么在梯田里会不时地看到一些旱地,张书记说,这就要说到“鳅稻共作”的另一个重要意义了,那就是对梯田的保护作用,哈尼梯田是红河人民祖祖辈辈经过辛勤耕耘留下来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种植水稻的收入通常很低,梯田内劳动强度也大,辛苦一年一亩地只有七八百元收入,越来越留不住当下的年轻人,他们情愿进城打工也不愿意种稻,有的将水田改成旱田,甚至抛荒,哈尼梯田可持续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只有通过科技手段,通过发展产业精准扶贫,让梯田的产出增加,让当地的农民致富,才能吸引住年轻人,把抛荒的旱地重新变成梯田、水田,从而实现哈尼梯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

    最后张局长一行抵达尼美梯田,对这里已经放入鳅苗的梯田进行了实地察看。张局长详细询问了鳅苗的放养规格、放养密度、示范推广面积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等情况,徐跑主任一一作了回答,并汇报了目前在产业扶贫中遇到的三点困难:一是红河水产良种覆盖率低,目前还没有泥鳅良种场,不仅如此,即便是全省年产量达25万吨的罗非鱼也没有国家级良种场,而云南罗非鱼产量在2015年就超过了福建省位列全国第四,希望渔业局、推广站在这方面能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希望这个“渔稻共作”能在农业部设立专项予以资金上的支持,促进在红河、云南及周边省份进行推广;并建议能否成立哈尼梯田相关保护组织,引起梯田文化热心人的重视并加入保护队伍。张局长均一一进行了积极回应,表示将尽力支持,希望红河县政府、中海渔业公司、淡水中心“政企研”紧密协作,取得更大成效,为更大范围的示范推广及打赢脱贫攻坚战探索成功经验。

张显良局长察看泥鳅生长情况

    徐跑主任说,“渔稻共作”,产业精准扶贫,哈尼梯田可持续保护,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所做的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深入研究、扩大示范推广等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同时,哈尼梯田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淡水中心将充分发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设立在中心的“水产养殖及内陆渔业研究培训参考中心”平台作用,对哈尼梯田“渔稻共作”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梯田分布地区进行推广。此前FAO也先后选派了多名高级官员、专家到中国、到红河进行了调研指导,下个月12号,FAO将在云南举办“亚太地区助力蓝色增长的农业-水产养殖系统区域性研讨会”,届时将有来自FAO总部、驻亚太办事处的官员和专家,以及菲律宾、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的农业、渔业主管单位领导及专家齐聚昆明,与我国农业部有关司局、科研院所、企业代表等进行深入研讨,哈尼梯田“渔稻共作”产业扶贫工作将是研讨交流重要内容之一。

    此次随行调研行将结束,收获满满、感动满满。回望红河这片热土,古老而充满希望,“渔稻共作”,之于红河脱贫攻坚,之于哈尼梯田可持续保护,任重而道远。

(摘自《科学养鱼》微信公众号201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