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 繁体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媒体焦距 > 正文
媒体焦距

【中国科学报】 授人以渔,筑梦“一带一路”

日期:2017-06-29 00:00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 ]

    江南福地,太湖之滨。在“中国养鱼之父”范蠡先生撰写世界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的地方,一个幽静、美丽的园区依山傍水而建,里面鱼池连片、绿树红花,常有不同肤色的科研人员结伴而行、交流互动。这里就是国际渔业界耳熟能详的“FFRC”—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淡水渔业中心”)。

    36年来,在这个全国小有名气的渔业科研单位里,一批批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渔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学成归国,带走了中国的“养鱼经”,也为中外渔业合作搭建起一座友谊之桥。

“走出去”十分必要


    近年来,我国渔业发展迅速,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来看,都位居世界前列。据了解,中国渔业总产量占到世界渔业总产量的40%,最值得一提的是水产养殖,占到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1%。科技的进步引领着我国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中国渔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国内现状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也逐渐扩大。水产品在保障食物安全、食物营养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统计,我国水产品占人们日常蛋白食用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我国水域生态环境变化和渔业资源压力直接制约着渔业发展,为水产品供给戴上了‘紧箍咒’,渔业发展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走出去’十分必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院长崔利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普遍存在渔业发展落后、渔民收入不高等问题,有些还存在粮食短缺、营养不足的问题。不过,这些国家有不少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水域条件适合渔业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渔业投资、人才培训、外派专家等形式,来帮助这些国家进行渔业生产、开展水产养殖等,解决水产品市场供应、食物安全、渔民增收等问题,同时与他们建立渔业合作关系。”崔利锋表示,我国渔业‘走出去’有利于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双方各取所需,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技术援外效果显著


    早在1978年,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专家组建议,征得我国政府的同意,水科院决定建立集渔业技术研究和培训为一体的国际性渔业培训机构——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

    三年后,培训中心开办了第一期综合养鱼技术培训班,开创了我国渔业技术向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1992年起,该中心国际培训被纳入我国援外技术培训体系,承担起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综合养鱼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2015年起,培训中心开始承担商务部、教育部联合主办的“渔业专业学位硕士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培训的层次,充实了援外事业的内涵,为紧密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响应推进高端援外学位学历教育项目的号召,助力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渔业高端精英人才的培养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30多年来,通过技术培训,培训中心学员将我国的鱼类人工繁殖技术、配合饲料技术、鱼病防治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小规模渔场设计和经营等先进实用的技术和理念传播到各个国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渔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了当地人民的动物蛋白供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例如,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菲律宾、智利等国家学员将综合养鱼技术带回去,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条件的综合养鱼新模式;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学员成功引进中国的稻田养鱼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非洲的多数国家应用从中国学到的罗非鱼繁殖技术和苗种生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当地水产养殖的苗种供应问题。

    自1981年以来,培训中心连续37年承担了各类渔业技术国际培训班120多期,总共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2800多名渔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员遍布五大洲,大部分已成为各自国家技术骨干或行业领导,在渔业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在南南合作框架下,30多年来,培训中心先后派出了40多位专家赴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南非、纳米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阿根廷、巴西等30多个国家担任渔业和水产养殖方面的专家顾问,指导当地水产养殖的发展,为当地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员牵线搭桥促合作


    淡水渔业中心援外事业,促进了各国渔业专家进行知识分享和技术交流,展示了我国先进渔业技术和设施产品,推进我国与广大“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渔业科技与经贸合作。

    除了进行人才培训,淡水渔业中心还组织各国渔业官员到重要的渔业和水产养殖机械、饲料、网具、生物激素和药物产品等生产企业参观考察,组织他们参加江苏省农博会、国际渔业博览会,举办中外渔业经贸洽谈会等。

    这些,有效地展示了我国渔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产品、管理经验和技术,坚定了其他国家加强与中心、我国渔业科研管理单位以及企业合作的决心和信心,而且也为我国渔业企业了解各国产业发展情况、开拓国外市场提供了机会。

    30多年来,通过援外这个平台,在受援国学员的牵线搭桥下,淡水渔业中心和部分企业与受援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技和经贸合作。

    比如,埃及农业研究所水产养殖中心研究室的培训学员先后在淡水渔业中心两个水产养殖品种引进项目实施中提供大量帮助,为中心提供了三个鱼类品种,有力推动了该中心的罗非鱼育种工作;在匈牙利培训学员的推动下,中心与匈牙利渔业、水产养殖和灌溉研究所共同组建了“中匈鱼类免疫药理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先后申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6项,并在中草药免疫制剂开发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在学员的牵线下,正昌集团、天邦公司等渔业企业在东南亚设立了分公司;无锡正大畜禽有限公司在欧洲水产学会指导下进行欧盟标准认证,为其天然植物提取产品顺利打入欧洲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规模让友谊之花绽放世界


    30多年的援外工作造就了淡水渔业中心一批又一批“甘于奉献、乐岗爱业”的耕耘者,获得了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

    除获得渔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外,“我们了解到的、学习到的中国文化更是我们来过中国的见证与印记,回国后我们会展示给其他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学员Bulbula Begna表示,在淡水渔业中心收获的友谊之花也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通过渔业援外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让中国形象通过渔业援外变得更加立体饱满和富有生命力,赢得受援国的充分信赖与尊重。

    2014年9月,鉴于淡水渔业中心在水产养殖领域的科研、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和国际合作中取得的成就,FAO正式将该中心认定为FAO水产养殖及内陆渔业研究培训参考中心并授牌。这是目前FAO认定的唯一一家“水产养殖及内陆渔业研究培训参考中心”。

    这既是对淡水渔业中心30多年来援外事业所取得成效的肯定,也激励该中心今后在技术培训、高等教育、技术咨询、网络建设、务实合作等方面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援外事业。

    “下一步,水科院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在其他研究所也逐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扩大人才培训规模,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为渔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条件。”崔利锋表示。

( 转载自《中国科学报》2017-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