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 繁体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机构设置 > 公益体系 > 正文
公益体系

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监测站和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观测平台,成立了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并于2005年得到原农业部正式命名(农科教发[2005]14号)。2010年,随着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落实,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原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基础上,将相关部门重组建立了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成为农业部第一批建设的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从1986年农业部批复开展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监测工作至今,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本站已建设成为长江下游唯一的、综合的、有代表性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长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是长江下游渔业资源调查评估、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渔业生态影响评价等工作的主要技术平台。

一、团队人员

1.学术带头人

实验站站长:徐东坡副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利用、渔业水域生态修复、涉水工程水生生态影响评价及大水面生态增殖等。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15项,包括农业部物种资源保护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1项,中央级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等,目前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重大专项暨首次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普查工作。获得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1项,为第1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为第9完成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为第5完成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10完成人;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与编著专著3部;于2010年获得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长江渔业资源环境监测先进个人”的称号,于2011年获得中国渔政局颁发的“长江禁渔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2013年获得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中心平台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2.团队建设

截至2017年底,实验站拥有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5名,助理研究员10名,研究实习员4名,另有聘用人员23名;正式职工中拥有博士学位的10人、硕士学位的10人,学士学位3人;正式职工中50岁以上的3人;40-50岁的4人;40以下的17人。从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到年龄结构,基本组成了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的;老、中、青等相结合的监测、研究团队。

二、观测条件
  观测实验站有实验用房2013.9m2;仪器设备总价值2006.03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8台套,包括EY60渔探仪,Rivercat多普勒水流剖面仪、loligosystems 水生生物行为分析系统及呼吸代谢分析系统等;在长江下游有九个观测基层站,包括安庆、铜陵、芜湖、当涂、镇江、靖江、常熟、南通、崇明。

三、主要成果

观测实验站至今已对长江下游及河口区渔业资源环境持续开展了近30年的跟踪监测,对长江洄游性经济水生动物的资源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测,对长江下游流域的自然水域和养殖池塘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对长江下游鱼类区系结构、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专项评估,积累了大量数据,至今拥有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环境数据信息记录已近6万条,已建数据库12个,经多年野外调研采集工作,获得长江流域鱼类标本300余种,并通过网络发布了长江下游鱼类二维可旋转实物标本馆,另自主开发了长江渔业GIS并投入正常运行,为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有效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该站自1986年建站以来连续主持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开展了生态型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确保了水域生态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该站还负责长江下游各类涉水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客观反应各类工程项目对渔业资源环境和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压力,合理维护渔业合法权益,为资源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该站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80余项。先后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院、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发表专著10部、水产行业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2项以及相关科技论文18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