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陈金发专题调研水科院渔农综合种养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工作进展和团队建设情况。
调研中,陈金发书记在详细了解团队取得的研发成果和工作成绩后,专门召集淡水中心主任徐跑、副主任徐钢春及团队首席专家朱健研究员,就团队的发展进行专题讨论,并代表院党组和王小虎院长对团队的发展提出指导意见,作出工作部署,他说,创新团队要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生态资源贡献、产业链拓展、社会服务价值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为促进稳粮兴渔、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6月30日,为贯彻院领导对渔农综合种养创新团队发展指导意见,谋划团队高质量发展,淡水中心组织召开了水科院渔农综合种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专题会议,会议由团队首席专家朱健研究员主持,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员、副主任徐钢春研究员、团队成员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共15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朱健研究员首先传达了陈金发书记对创新团队作出的工作指导和部署,提出了团队近期重点工作。一是培育和筛选适合渔农共作的专用品种,构建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体现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理念;二是完善理论基础,明确稻渔综合种养对水稻生长、耕地质量、病虫草害防控、产品品质及面源污染减量等方面的生态学影响,阐明综合种养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的生态学机制;三是评估稻渔综合种养社会效益和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综合种养对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四是核算稻渔综合种养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资源成本,扩大综合种养对粮食安全和农耕文化的贡献;五是打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和价值链,树立品牌意识,多渠道拓宽产品销路,提升产品价值。
徐钢春副主任要求渔农综合种养创新团队针对基础研究不足等突出问题,从低碳减排、微生物系统结构及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攻关,系统阐释稻渔综合种养在温室气体减排和碳汇渔业方面的内在机制,明确不同区域、不同养殖品种的综合种养技术体系。利用淡水中心在云南哈尼梯田核心示范点建设取得的成果,优化冬闲田生态养殖模式,构建标准化的稻鱼、稻鳅、稻鱼鸭等综合种养模式,提升综合种养在促稻护田、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国际国内的展示度。
徐跑主任在总结中指出,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生态显著、固碳减排的农业生产方式,团队要加强理论研究,突破产业技术核心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本质是以大农业为主体发挥好综合种养对大农业的促进和服务功能;要紧密联系产业,到示范基地和生产一线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科学问题,解决产业难题;要具备国际视野,明确稻渔综合种养对于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和贫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稻”和“渔”两个抓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提升我国渔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农综合种养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任务协同攻关,着力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能力,在稻渔综合种养领域获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先后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范蠡科技一等奖和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论文相继在《Antioxidant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一区期刊发表,建立了“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核心示范点,打造元阳稻鱼鸭“一县一业”示范样板。团队科研成果应用示范成效显著,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团队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国内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院渔农综合种养科技创新团队、水产养殖研究室、科研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