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2日,由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主办,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承办的“第三届草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草鱼‘沪苏1号’新品种推介会”在苏州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健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戈贤平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李家乐教授、体系鲂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专家高泽霞教授、养殖水环境调控岗位专家谢骏研究员、病毒病防控岗位专家周勇研究员等应邀出席。会议开幕式由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王浩主持。体系岗站专家及团队成员等12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处处长田思泉教授表示,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的研发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凝聚了科研团队、体系、企业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也是上海海洋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上海海洋大学将始终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宗旨,力争在淡水鱼种质创新领域取得新的系列突破。

朱健首席表示,草鱼作为我国大宗淡水鱼养殖的支柱品种,长期以来,草鱼产业受到种质退化的严重影响。草鱼“沪苏1号”新品种是中国水产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突破,对将淡水鱼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保障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桂建芳院士以“水产育种及种业创新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为题作专题报告,以“无刺银鲫”的成功培育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精确移除肌间刺基因,提升鱼类食用品质。他表示,种业创新是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仅能解决种质退化和病害频发等问题,还能提升水产品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水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
戈贤平研究员从草鱼产业现状、加工成本、市场价格与消费偏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新品种培育、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全产业链发展和政策支持等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科技创新和生态养殖模式,提升草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保障国家水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思路。

高泽霞教授详细介绍了无肌间刺草鱼的培育过程及性能评估,展示了我国在鱼类遗传育种领域的重大突破,不仅提升了鱼类的食用品质,还为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无肌间刺淡水主养鱼类的推广将显著提升我国淡水水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谢骏研究员深入探讨了草鱼肌肉品质提升的调控机理,从肌纤维增殖、胶原调控、能量代谢等多个层面揭示了草鱼肌肉品质形成的复杂机制,并通过水质调控和跨物种调控等手段,为草鱼养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不仅丰富了鱼类肌肉发育的理论体系,也为草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周勇研究员针对草鱼常见疾病,围绕多种诊断技术、中药单体、发酵中药、亚单位疫苗等,全方位探索了有效的防治手段。不仅揭示了草鱼出血病的发病机制,还构建了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草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期间,与会专家还前往申航生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考察了草鱼“沪苏1号”繁育基地,就提升草鱼养殖品质和疾病防控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草鱼养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为产业进步贡献力量。
(水产养殖研究室、水产病害与饲料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