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员等人撰写的《实施哈尼梯田“稻渔共作”产业精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参考》期刊发表。 文章指出,脱贫攻坚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坚持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围绕哈尼梯田可持续保护和云南省红河县精准脱贫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政府组织推动,以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施,发展“稻渔共作”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粮渔共赢、强农富民”,探索了一条红河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文章强调,云南省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哈尼梯田面积达上百万亩,稻田面积1400多万亩。“稻田稳不住,人工湿地就会不断减少;稻田稳不住,粮食安全就会存在隐患”,稻田稳定,根基才稳定,粮食安全才能稳定。“稻渔共作”模式作为一种互补共生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是建立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在保证水稻产量不降低的同时,通过提升水稻、渔产品的品质来提高产值和效益,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粮渔多赢”的最佳效果。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携手云南省渔业局、云南中海渔业公司积极推进“稻渔工作”产业扶贫项目,并初显成效。依托于红河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先期在迤萨镇勐龙村建设水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及泥鳅规模化繁育车间。该基地面积约450亩可实现年产泥鳅种苗30亿尾,满足全县上万亩梯田高产示范田项目对泥鳅苗种的需求,示范带动全县发展 “稻渔共作”产业,惠及1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红河县实施10万亩高产示范梯田建设的目标任务,预计总产值可达12亿元,户均增收4万余元,可辐射全县2286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带领12860余户,51200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为提升梯田抗旱排涝能力,推进哈尼梯田生态保护积累了有益经验。
通过稻田种养结合,推进种植业与渔业结合,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对于促进粮食稳定生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发展“稻渔共作”产业,是行之有效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途径,对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办公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