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 繁体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中心要闻 > 正文
中心要闻

落实院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部分发言摘要

日期:2006-03-21 00:00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 ]

3月15日下午,中心召开了各研究室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副研究员以上科技人员共40多人参加的座谈会,现将部分同志的发言选摘如下: 朱健 科研处副处长、硕士: 上午,徐跑主任传达了院工作会议精神,通过认真学习范部长、危部长指示,张院长的工作报告和李院长的讲话,结合深入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精神,我就“坚持科研为本,服务渔业科技创新”谈谈体会。 科研是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院党组领导下,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科研为本,创新发展,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工作。“十五”期间,特别是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以来的三年来,通过全体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科研经费稳步增长,科技成果跃上新台阶,科研人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一心一意搞科研,专心致志谋发展”已在科研人员中形成了共识,“十五”的良好业绩为中心今后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心四大学科优势和技术强势:1.水产育种与生物技术学科,在已故夏德全院士在这领域的带领下,形成了人才队伍和优势研究方向,成立了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罗非鱼基因库、优质罗非鱼雄性化核心技术体系和建鲤保种基地,青虾育种填补了国内外空白。2.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科,大中水面增养殖和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3.综合养鱼理论和实践,综合养鱼低投入、高产出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和完整的技术理论和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水产养殖容量和健康养殖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4.国际合作和开放办所,依托中心的国际科技合作优势,世界渔业中心(WorldFish Center)在中心筹建国际遗传改良中心(IGIC)。 “十一五”和今后科研工作重点 1.优势养殖品种的研究。坚持开展建鲤的选育和保种,提高建鲤选育水平。开展罗非鱼品种选育和性别相关基因研究,建立建鲤和罗非鱼工程技术中心。青虾新品系的选育,分析不同地区青虾种质资源状况。 2.大水面增养殖和生态环境保护。淡水大水面渔业综合开发和生态调控技术及示范,淡水池塘养殖模式的升级改造及示范。 3.综合养鱼新技术。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生态上可接受,技术上可操作,效益上能提高的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 4.淡水贝类的利用及其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软体动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保护、濒危品种的拯救和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淡水贝类实验室以及中国淡水软体动物资源保护网络。 5.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增资立项、争取“十一五”科研项目是工作重点,加强科研计划和成果管理,促进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促进成果转化。 傅洪拓 水产养殖研究室付主任、研究员、博士: 作为水产养殖的一个基础分支学科,开展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⑴品种是水产养殖的基础,是一系列环节中的第一环;⑵由于环境、不合理养殖模式等导致品种出现普遍退化现象;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⑷是生物技术研究和为渔业生产服务的有机结合,也是原始创新产生机会较多的研究领域。 中心近年来在淡水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成果: 1.建鲤:由于其明显的生长优势、相对稳定的性状和成功的产业化,已成为我国鲤鱼养殖的主导品种,促进了我国传统养殖品种-鲤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罗非鱼:培育了纯种奥利亚,推动了奥尼鱼的养殖和出口,开创了一个具有相当养殖规模的新的养殖对象。 3.淡水虾:首次突破沼虾类人工种间杂交技术,填补了青虾遗传育种的空白,获得了优良新品系,并进行了示范推广,在江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今后工作的设想(“十一五”期间),主要是结合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实际,建议今后的工作围绕建鲤、罗非鱼、淡水虾等的遗传育种开展: 1.建鲤:综合运用家系选育、现代数量遗传学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对建鲤进行选育,进一步改良和稳定其经济性状;借鉴匈牙利“活的基因库”技术,建立我国鲤鱼品种的保种基地;同时继续进行全雌建鲤育种的研究。 2.罗非鱼:纯种奥利亚和尼罗罗非鱼的保种和定期引进补充原种;继续进行性别控制分子机理研究,以提高奥尼杂交鱼的雄性率;同时引进其他品种进行研究和养殖,如吉富罗非鱼。 3.淡水虾:对已获得的优良杂交品系进行系统选育,以培育性状稳定的新品种;对青虾遗传背景和遗传资源进行系统研究,为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支撑;将鱼类育种的新技术引入淡水虾类育种研究,开辟杂交和选育以外的其它育种途径,推动淡水虾类遗传育种研究。 4.开发太湖、长江特色水产品种:以太湖、长江野生特色品种为对象,通过驯养、规模化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养殖对象,丰富水产品市场。 陈家长 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硕士: 通过学习张院长在2006年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今天上午李杰人副院长在中心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几位领导站得高看得远,谈成绩实事求是,找不足非常深刻,谋发展令人鼓舞,谈“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谈存在问题时,非常尖锐。其中有二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点是渔业科学被严重边缘化,这对我们从事水产科研工作都来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科研工作者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另一点是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渔业资源调查等研究工作,既是我院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又是支撑渔业产业发展和对外谈判很重要的科技基础性工作,而目前支撑这部分工作的经费很难争取到,这对我具体从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的人员来讲,体会更深。 通过认真学习领导的讲话精神,结合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谈一下中心环境领域“十一五”的工作打算。 “十一五”的打算,水产科学被严重边缘化,在水产学科里渔业环境的研究工作更是如此,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与研究工作的经费很难争取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拓宽思路,广开渠道,几条腿走路,多方面申请科研项目。首先发挥主渠道的作用,积极申请各级渔业环境方面的研究项目,其次继续开展和其他系统的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合作研究。 与其他系统合作研究工作方面,太湖污染治理“十五”重大攻关项目目前处于验收阶段,“十一”正在项目申请阶段,我们正在积极努力参与这方面的工作,从目前的情况看,“十一五”我们还可以继续和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所及环境系统进行合作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监测验收工作。 俞菊华 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 1.通过近五年国家级、水科院、以及市级课题的研究,我们实验室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获得全长cDNA、定量RT-PCR、组织原位杂交以及基因原核表达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方法;同时科研人员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目前我们科研小组有博士2位、硕士4位,分别掌握以上技术,队员之间团结合作,科研氛围较浓,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2.本科研小组参加了由水生所主持的“973”课题中鱼类性别相关基因研究。在鱼类性别相关基因的研究中,我们主要走分离、克隆在其他脊椎动物中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研究其在鱼类性别决定中的作用,至今已分离了黄颡鱼、黄鳝以及罗非鱼的sox9、EcR、P450arom、Dax1、Amh、sf1、DMO、DMT等性别相关基因,并登录了基因库。由于系统地阐述这些基因在鱼类性别分化以及性腺发育中的相互关系还没见报道,所以我们的工作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找到在雌雄表达有明显差异的基因,并通过免疫耗竭或增加蛋白的方法培育生产性能好的性别的苗种,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准备将重点集中在Amh基因上,因为该基因在雌雄鱼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对性别分化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其次罗非鱼的Amh基因在基因库是我们第一个登录上去,相关思路的研究报告至今还没见,因此有可能会有一些新意。另外,通过研究Sox9基因发现该基因在雌雄鱼的表达和其他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鱼的卵巢也有该基因的高表达,因此,有关该基因在卵巢发育中的作用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对芳香化酶的研究也显示了该基因在性逆转鱼黄鳝和两性鱼黄颡鱼上的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有关该基因的调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3.超雄罗非鱼的生产,罗非鱼养殖中使用三系配套培育全雄鱼苗种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但最近几年又重新被提出来了。这技术路线中生产超雄鱼是关键,特别在我们单位罗非鱼生产有着良好基础,悠久历史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做这方面的工作。目前生产全雄罗非鱼的技术路线有两条,一是首先生产XY雌鱼,然后采用雌核发育的手段获得YY雄鱼;二是设法生产YY雄鱼和YY雌鱼以扩大YY鱼的群体。得到YY雄鱼不仅为我们找寻区分XY和XX雄鱼分子标记提供好的实验材料,同时,也可缩短今后制备YY超雄鱼的时间,并为研究罗非鱼性别决定基因也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4.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应用谈些设想,(1)在水生动物病害检测应用上的前景。生产鉴定病害的灵敏、特异试剂盒应该有市场,我们是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优势,生产有实用价值的主要病害试剂盒,如虾的WSSP检测试剂盒等;(2)在种质资源鉴定和保护上的应用。(3)在辅助育种上,这方面的工作有难度,但前景还是很诱人的,如能找到与抗逆有关的或生产性能优良有关的标记,对养殖业的推动作用是肯定的,这方面的工作本室曹博士正在草鱼和罗氏沼虾上进行研究。 袁新华 教育培训处处长、副研究员、硕士: 通过学习张院长的工作报告和李杰人副院长所作的重要讲话,尤其是报告中提到的“淡水中心25年的国际培训,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高级管理和专业人才”内容。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感到有压力。当看到院工作重点是以科研和创新为立所之本,又感到很欣慰,因为科技创新是我们培训教育的基础和依托。 淡水中心的培训教育工作是水科院的一项重要特色,多年来,我们一直贯彻“依托科研搞培训,依靠创新办教育,通过合作播友谊”的方针。紧紧围绕和依靠淡水中心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培训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绩。 回顾历史,中心一直致力于培训教育事业,将实用水产养殖技术发扬光大,为世界和中国和水产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中心于1981年成立了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作为传播中国特有的综合养鱼技术成为了中国向世界传播养鱼技术的一个重要基地。中心于1993年与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国内水产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学院在学历、学位、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院拥有水产养殖学博士后流动站一个,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博、硕士授权点各一个,农业推广硕士渔业专业学位作为一个新的面向基层和渔业生产一线培养硕士学位人才的新途径,受到广大水产者的欢迎。每年学院培养的优秀水产养殖学本科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受到生产单位的欢迎,多年来学生就业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在依托中心科研创新的基础之上,中心培训教育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中心学科发展,高标准建设水产养殖学科。中心的水产养殖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在省的海洋与水产行业发展中贡献重要作用。 2.促进中心科研国际合作,硕果累累。在25年的国际培训基础上,中心科研人员利用科研优势与国外科技研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近年来中心与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多个著名水产科学研究单位进行了多学科、广泛的合作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3.在品种改良和改进品种方面成果显著。近年来,通过中心培训学员的信息和帮助,中心成功从斯里兰卡引进了马氏沼虾,从埃及引进了尼罗尖吻鲈和尼罗罗非鱼原种,成功促进了中心在水产动物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和国际影响。由于中心遗传改良项目的成功进行,引起了世界渔业中心的浓厚兴趣,目前正与中心洽谈建立国际遗传改良中心的宏伟计划。 4.推动渔业经济新增长点的形成。在与世界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交流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以下两点:与发达国家主要是引进、学习,提高自身;与发展中国家可以输出、培训,提高他人。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积极推动培训教育的平台作用。 今后工作设想: 1.继续办好国际培训,扩大办学渠道,多种形式办学,提高办学水平。 2.扩大渔业学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3.进一步加强中心的培训特色,争做院人才培养建设的基地和中国渔业国际交流中心。 杜晓霞 财务处处长: 通过学习张院长在2006年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深有感触,被院“十一五”发展思路所振奋,结合淡水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看到了机遇和希望,在院“十一五”发展思路及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现在我中心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我就单位财务运作和管理如何以科研为本,以服务为宗旨谈点想法: 一是要大跨度构思发展蓝图。十五期间是中心适应创新改革、推进发展、开拓科研培训新局面的五年,这是淡水中心抓住新机遇,创造新成绩的基础。 二是要多角度谋划资金渠道。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以最经济的方式筹集资金,以最合理的标准应用资金,以最佳的比例分配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以最严格的要求调控资金,从而确保单位运作和任务完成。中心财务管理要在水科院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完善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在增资立项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真正做到管理出效率。 三是要高效率规范财务运作。主要体现在:创新课题费用效能评价体系和核算方式;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科学配置资金;依法组织收入,加强经济核算,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及时、准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财务依据。 顾若波 科技开发处处长: 科技开发处承担着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型企业、科技经济实体的管理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优良苗种的开发与推广 建鲤和罗非鱼是中心的特色养殖品种。建鲤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养殖,中心从实验材料、技术积累、人才队伍等基础条件较好,应当把建鲤搞好,对其进行提纯复壮、种质保存和进一步开展选育工作,让广大养殖户养得放心。罗非鱼中心自1983年引进奥利亚罗非鱼后,1999年和2004年又引进了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通过“九五”、“十五”国家攻关和农业部跨越计划的实施,培育纯种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新品系,提高了杂交鱼的雄性率,形成了苗种繁育、成鱼养殖成熟技术,每年向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市推广纯种500万尾,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 特种水产品养殖在水产养殖结构调整、渔业增效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心背靠长江,面向太湖,应当充分利用长江和太湖的天然种质资源,开展野生种的驯养、繁育和选育工作,促进特种养殖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品种更新和良种的覆盖率。中心已进行了长江河魨、长江鮠鱼的繁殖、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进行了太湖白鱼、花鱼骨的繁殖、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目前正在进行长江刀鱼、鮦鱼的研究。 2.科技下乡、科技入户 2003年以来,中心先后组织专家深入到江苏、安徽、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的30多个市县进行科技推广活动,举办培训班60多次,培训渔民10000人次以上,免费发放资料2万册,通过基地+农户、项目+农户,抓好科技示范,带动渔民脱贫致富。今后要对生产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组织专家深入农村、渔区,做好科技推广工作,将中心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及时推广给广大渔农民,为建设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3.努力做好科技成果项目的争取工作 随着中央、地方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经费不断增加,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也深刻认识到通过项目可以更有效地推广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通过挖掘中心的潜能,对中心取得的成果,结合各学科进行组合、集成,争取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成果转化项目,切实提高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4.做好科技开发工作 加强对中心科技型企业、科技经济实体的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拓展市场,努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使中心的科技型企业、实体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级领导的支持,使中心成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胡海彦 团委副书记(兼): 张院长的报告总结了水科院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水科院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十一五”发展的思路、工作方针和重点,使我们青年科技人员明晰了水产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淡水中心的科研工作在某些领域还较薄弱,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少。青年科技人员承载着淡水中心发展的希望,尽快继承和发扬中心老一辈专家献身科研的精神,并在中心现有科研基础之上,在某些科研领域实现突破,促进中心快速发展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尽管责任重大,但我们坚信:在院党组和中心党委正确领导和大力培养下,以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通过勤勉工作、努力拼搏、潜心钻研,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成为优秀的水产科技工作者及某一科研领域的专家,为中心的发展贡献力量,中心也必将引领中国淡水渔业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