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应肯尼亚渔业、农业及蓝色经济国务院邀请,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派出由蒋高中研究员任组长,强俊副研究员、范立民副研究员、李冰助理研究员、聂志娟助理研究员及陈曦研究实习员为成员的专家组,赴肯尼亚执行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项目“‘一带一路’沿线热带国家罗非鱼繁养技术示范与推广”。
10日,专家组访问了肯尼亚农业、畜牧及渔业部,肯尼亚内陆渔业局局长Isaac Wamalwa,渔业、农业及蓝色经济国务院办公室秘书Patrice Jilani,内陆渔业局高级官员Daniel Kasang,Martin Kamau,Ephraim Wairangu等接待了专家组。
会谈交流中,蒋高中研究员向肯方介绍了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发展概况及近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重点介绍了在非洲留学生培养和技术人才培训方面,特别是与肯方合作培养渔业人才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强俊博士就罗非鱼良种选育进行了专题介绍,重点介绍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罗非鱼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并详细介绍了培育的新品种吉富罗非鱼“中威1号”的养殖性能及产业化情况;范立民博士则以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技术、菌藻控制技术、投喂策略等生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肯方Daniel Kasang博士从肯尼亚罗非鱼养殖情况、产业问题及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双方专家就罗非鱼选育种、生态高效养殖、种质资源保护、饲料研发与成本控制等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Isaac Wamalwa局长进行了交流总结发言,首先对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为肯尼亚渔业发展培养人才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以后能够借助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平台,继续为肯尼亚培养渔业人才;其次,他对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成就表示赞叹,并指出罗非鱼虽然一直是肯尼亚主要养殖鱼类,其产量约占鱼类总产量的80%,但由于品种仍为未经选育的尼罗罗非鱼,养殖周期长达8个月,均重仅达400g,而吉富罗非鱼“中威1号”在4个月内均重即可达到650g,差距十分明显;再次,肯尼亚罗非鱼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入占总成本50%以上,本国的饲料企业生产能力不足,质量堪忧。品种、养殖技术及饲料已经成为肯尼亚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希望能够借助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科研实力及国际科技合作平台,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国际培训、企业合作等方式,逐步消除制约罗非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肯尼亚淡水渔业产业发展,丰富水产品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科研处、国教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