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课题“鱼-稻综合种养关键技术与高效利用模式示范”实施示范现场测产评估会在四川省江油市和邛崃市召开。项目首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桂堂研究员,课题负责人邴旭文研究员,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钢春研究员、科研处处长朱健研究员等专家出席验收会,会议由徐钢春副主任主持。
江油示范点测产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了课题组在江油市大堰镇稻香村、大观村两个实施点进行的模式示范。课题组建立了鱼稻综合种养基地4000亩,示范了鲤鱼、草鱼等品种,并就鱼-稻综合种养田间工程优化、水质环境调控、病虫草害防控和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进行了示范推广,应用了福瑞鲤2号和宜香优2115等优质水产和水稻品种。示范区经济效益达5000-8000元/亩,比项目实施前提高28%、综合效益提高35%,“稻渔”亩产利润率提高了20%以上,水稻亩产不低于当地普通稻田90%。
在邛崃市示范点,测产评估专家组一致认可课题组在此示范点的实验成效,课题组在高埂街道实施点建立了鱼稻综合种养基地500亩,示范了大口黑鲈“优鲈3号”、黄颡鱼、鲫鱼等3个品种,开展了鱼稻异位共生模式研究,示范了水质调控、水产健康养殖管理等鱼-稻综合种养模式关键技术,产值5200-6000元/亩,综合效益比项目实施前提高40%。
项目首席王桂堂研究员在总结时表示,四川有着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课题实施过程中一直贯彻“提质增效,生态保护”要求,实施应用了福瑞鲤2号和宜香优2115等优质水产和水稻品种,创建了节能、减排、循环、增效的渔农综合种养模式,促进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仅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改良土质,又能优化稻渔生态系统,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他建议通过结合地域优势,加强对水体、土壤、水稻、鱼类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机制的深入研究,探索更优质的种养模式并在全国应用推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周剑研究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朱砺、党委书记付瑞琼、赵柳兰副教授,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植仕正,江油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谢军及课题相关人员一同参加了验收会。
(水产养殖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