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 繁体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媒体焦距 > 正文
媒体焦距

【中国江苏网】报道淡水中心科技支撑渔业净水相关工作

日期:2022-06-10 10:14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 ]

6月10日,【中国江苏网】以《养鱼吃藻,渔业净水一举两得》为题,报道了淡水中心科技支撑渔业净水相关工作。


“太意外了!一年时间这些鱼苗长这么大了。”8日上午10点,无锡太湖马山竺山湖水域,数十只网箱外围,几艘挂着“科学试验”的打捞船不停作业,一网一网的白鲢、花鲢从网箱内捞起,短暂称重后,它们又被迅速放入外围广阔的太湖。

科学试验船上的人员主要是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数据记录员任泷博士看到白鲢、花鲢从一年前2-3厘米的鱼苗长成现在20厘米左右的大鱼时,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见证这一过程的还有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他也是此次“科学试验”——“典型湖泊水域净水渔业模式示范项目”的首席专家。

该项目主要针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选择太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竺山湖等水域建立富营养化湖泊渔业操控净水模式示范区,集成实施多营养级综合控藻、鲢鳙分级培养、重要经济鱼类生境营造等技术,科学评价鱼类的食藻效果。

该项目隶属于“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投放的鱼苗主要是白鲢鱼、花鲢鱼,统称鲢鳙,还有细鳞斜颌鲴,白鲢主要吃浮游植物,花鲢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利用这些鱼类滤食性生物学特点,大量食用水中蓝藻等藻类,转化为自身生长能量。试验的目的就是科学测定不同配比的花鲢、白鲢消耗水中藻类的能力。

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小林介绍到,项目于2020年年底启动,地点选择在西太湖水域,共设置72个生态网箱,每个网箱面积有60平方米。2021年7月,用作试验的花鲢、白鲢等鱼苗分批投入网箱养殖,鱼苗的初期重量只有2-3两,身长在2-3厘米。设置生态网箱主要是为了降低风浪及敌害对鱼苗生长的影响,提高其存活率,待鱼苗长大适应后再放流至开阔水域。

一年后两家单位组织的这次为期数天的大规模“捕捞”,就是要对这批鱼苗的食藻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根据首日的称重数据显示,网箱中的鱼类生长情况不错,鱼苗普遍长到了20厘米长,重量在0.5公斤左右,预测网箱鱼苗总重将达3.24万公斤。

徐跑说,根据前期研究发现,一条白鲢从鱼苗生长至1公斤,其间要消耗18-26公斤的藻类。同时,通过滤食性鱼类抑制藻类水华后,还会增加水体溶氧,间接改善其他水生物的生长环境。也有研究表明,水体内鲢鳙密度达50g/立方米时,不会暴发蓝藻水华。

经过此次网箱养殖试验后,绝大部分鱼苗会再次投放太湖,少部分鱼苗将被解剖,进一步对鱼体摄食的藻类以及体内氮、磷等含量进行精准分析,以便得出对生态有利的最佳放流比例和密度,最终实现渔业对生态的调控。

通过渔业调控提升水生生态,相比其他生态治理方式,有何显著特点?徐跑表示,渔业调控具有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特点,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蓝藻打捞、生态清淤等治太方式并行不悖。鱼在水里吃了藻长大转化为优质蛋白,既净化了水质又提供了优质水产。

据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生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徐东坡研究员介绍,通过渔业调控生态是未来渔业和生态环境领域的一大发展方向,国内杭州千岛湖的保水渔业模式和无锡蠡湖净水渔业模式都是通过渔业实现“净水”的生动典范。此次“典型湖泊水域净水渔业模式示范项目”将于今年年底结题,相关成果将进一步推广至太湖以外的更多水域。

(转自【中国江苏网】,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