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增进同共建国家友谊、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11年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同心,众行致远。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是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共同发起和建设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旨在深化澜湄六国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促进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农业农村部承担的“澜沧江—湄公河水生生物保护及渔业合作”项目,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任务由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淡水中心”)负责落实。
两家单位充分发挥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流域生态保护、渔政执法管理、淡水渔业养殖等多方面的经验与科技优势,积极作为,不负使命,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渔业答卷”,成功打造了区域合作的“金色样板”。一批合作项目已惠及澜湄长河、惠及合作国家百姓民生。
12月5日,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扎实做好“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提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要发展农业“小而美”项目,这些直接造福共建国家民生。在合作国家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渔业增殖放流、人员技术培训等,正在显现“小而美”项目效果。
澜沧江—湄公河,是连通中国与东南亚5国的“母亲河”。澜沧江源出我国青海省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出境后,称作湄公河。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中国南海。
2016年3月,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我国海南三亚市举行,标志着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会上确定优先在水资源、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
2018年1月,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金边召开,发表《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并明确要求:“开展水资源生态养护合作,推动建立澜湄流域生态养护交流合作机制,共建野生鱼类增殖救护中心,以加强鱼类多样性、鱼类数量和鱼群巡游等信息共享,促进在水产养殖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渔业合作。”
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农业项目陆续启动,涵盖农村发展与减贫、渔业、种业等领域。
2017年起,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申请澜沧江—湄公河水生生物保护及渔业合作项目,几年来重点围绕建立澜湄流域水生态养护交流合作机制、中老联合执法暨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养护及湄公江豚保护、澜湄国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建与示范推广、澜湄国家渔业可持续发展及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等开展合作。
2018年11月4日,由农业农村部、湖北省政府主办,淡水渔业中心承办的澜湄流域生物资源养护分论坛在武汉举行。中外渔业官员和水产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保护生态资源,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渔业可持续发展。
长江办原主任马毅认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缘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水系鱼类资源丰富。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和水资源大力开发利用背景下,森林覆盖率减少、过度捕捞和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急需各方加强合作,综合治理。
淡水中心研究员徐跑介绍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及其在澜湄国家的价值。稻渔综合种养利用生物共生原理,种植和养殖相互促进,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改善生态环境,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柬埔寨渔业局局长英格·察桑表示,柬埔寨将在澜湄合作机制下采取相关措施,借鉴世界水产养殖先进经验和技术,引进绿色、现代的水产养殖新模式,更加可持续利用柬境内丰富的淡水资源。
随着时间轴线的延伸,“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路”,合作逐步走深走实。澜湄合作政府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发布,实施“澜湄农业合作百千万行动计划”,致力于构建更加强韧的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构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水生生物保护及渔业合作项目按照“发展为先、务实高效、项目为本”的澜湄模式,推进澜湄流域渔业和水生态合作“年年上台阶”,打造协同联动的澜湄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不断深化合作、推陈出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小而美”农业项目,正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亮点。
2020年起,淡水中心连续4年派出6批次专家组,开展缅甸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示范与推广,将国内集成建立渔农综合种养的物种配比、田间工程、水肥管理、精准投喂、绿色防控、水环境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与缅甸农业部渔业灌溉司合作,设立两个“中国—缅甸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培训渔业技术官员及渔民累计达到300多人次,赠送鱼苗超过10万尾,惠及上百户农民。
2023年5月,淡水中心专家组赴柬埔寨开展渔业调研工作,与柬埔寨农林渔业部渔业局签署“澜湄国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建与示范合作协议”,谋划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推进双方在苗种选育和饲料开发、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检验检疫和加工、数字渔业及渔业人才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务实高效合作。
今年5月,双方在示范选址、模式创建、种养管理等内容达成一致,选择柬埔寨南部的茶胶省建立示范点,采取“水稻+彩虹鲷”“水稻+罗氏沼虾”“水稻+尼罗罗非鱼”等3种模式标准,实施50亩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示范。
11月19日上午,长江办副主任黄晓发、淡水中心副主任徐生带领博士团队来到柬埔寨,考察验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成果。考团所见:蓝天白云映衬下,金灿灿的稻穗已经弯腰,沿稻田周边的水沟里,彩虹鲷、尼罗罗非鱼在畅游。
北纬10度左右、东南亚特有的热带气候,使得柬埔寨南部区域具有四季种养的自然优势。茶胶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户经过大半年实践,取得效益翻番的明显效果,周边农户纷纷提出加入的意愿。
今年5月13—15日,为深入践行“钻石六边”合作,助推“中柬鱼米走廊”建设,在连云港成功举办“连云港—柬埔寨水产品进出口国际合作交流研讨会”。
老挝南塔省农林厅副厅长宋塞·吴东日前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有关方面的合作,汲取中国水产养殖先进技术经验,为从业者提供苗种繁育、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技术培训,推动南塔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淡水中心将发挥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优势,开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渔业资源管理和水产养殖发展技术培训,提升渔业资源保护能力,提高土著鱼类养殖水平,减轻天然渔业资源利用压力。
“小而美”的渔业合作项目,直接惠及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接地气、聚人心,往往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农业“小而美”项目前景广阔。
渔业增殖放流 生物多样性恢复的中国经验
2024年10月15日,“中国—老挝渔政联合执法暨增殖放流活动”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举行。此次活动向澜沧江水域投放流丝尾鳠、大鳞四须鲃、中国结鱼等鱼类苗种77万尾。放流活动后,中老两国代表登上执法船开展巡航执法。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江开勇在活动现场表示,中老持续联合开展渔政执法行动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全面强化了双方合作机制,有效打击整治了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非法捕捞行为,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生境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增长,水域生态功能逐渐恢复。
增殖放流是澜湄合作机制45项早期项目之一。2015年11月,中国与老挝开展首次渔政联合执法暨增殖放流活动,开创了两国渔业合作的新模式,并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十年以来,累计向澜沧江—湄公河放流丝尾鳠、大鳞四须鲃、中国结鱼等土著鱼苗423.5万尾,累计赠送老挝南塔省自然资源与环境厅用于放流的鱼苗91.4万尾。举办中老土著鱼养殖技术培训及汉语言应用培训7期,共计128人次参与。
增殖放流的同时,还开展物种针对性监测,掌握放流物种资源现状、评估放流效果,对提升老挝渔业管理及渔业资源养护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恢复南塔河水生生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老挝南塔省自然资源环境厅厅长沃·新萨瓦表示,湄公河流域渔业生态环境已显著改善,南塔省当地珍稀鱼类得到保护,南塔河至澜沧江支流的水生生物资源更为丰富、种类明显增加,沿河渔民有了更多的收益,水产品成为南塔省人民的重要食物来源,为南塔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一步,南塔省将会同中国有关部门一道,依据《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水生动物和渔业法》,在中老友好合作基础上,致力于南塔河和湄公河—澜沧江各支流的生态保护合作,保障上述河流的鱼类品种更加多样化。
2017年至今,长江办还分别联合柬埔寨、泰国等国家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增殖放流鱼类苗种累计达数百万尾。
通过信息共享、增殖放流、联合执法,贯彻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双边水生生物保护与渔业合作,让澜湄渔业合作各国形成共识,进一步促进了澜沧江—湄公河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积极推进共建澜沧江—湄公河水域生态命运共同体,成功打造了区域合作的“金色样板”。
澜湄合作的渔业答卷,仍在一页一页地持续展开。
朝阳升起,宽阔的江面光影流淌,两三头湄公江豚在金波里追逐嬉戏,忽隐忽现;不远处,几只小篷船停靠在岸。距离柬埔寨桔井省会桔井市15公里的杰博雷县三坡乡甘比村,是观赏湄公江豚的最佳地点。
湄公江豚,和长江江豚同为小型齿鲸,也有着铅灰色的皮肤、圆钝的头部和迷人的“微笑”。主要分布于柬埔寨的湄公河干流、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泰国的宋卡湖、印度的吉尔湖和印度尼西亚的马哈坎河。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柬埔寨湄公江豚大多集中在湄公河干流桔井—上丁段,目前总数仅约100头。
今年11月底至12月初,淡水中心长江重要种质资源评估与保护创新团队再次来到桔井省和上丁省,驻扎了近20天。团队的8名成员,大多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均拥有参与长江江豚保护研究的经验,且已在今年7月下旬至8月初参加了柬埔寨湄公河干流、洞里萨湖的科考活动。
这群“追江豚的年轻人”,离开校门不久,早早把长江江豚、湄公江豚这“两条母亲河、两种江豚”的命运,与个人事业链接在一起。他们远离祖国家人,承受着高温、高湿以及艰苦的食宿条件,每天在湄公河上守望,从日出到日落。
科考内容包括走航考察、热点水域定点观测、声学辅助监测、无人机巡飞、人类活动记录等,同步构建湄公江豚的形态特征库和行为特征谱,目的在于摸清湄公江豚的数量、分布特征、生活习性、生境状况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为柬埔寨管理机构强化湄公江豚保护提供支撑。
应聪萍博士说:“我坐在船头,有时能听到江豚的呼吸声。每次看到它们探出水面,尤其看到它们调皮的笑脸,都是不一样的惊喜。”
夜晚回到驻地,考察团要进行设备维护、数据分析、工作总结,并与国内团队连线研讨,淡水中心刘凯研究员每天关注科考团队的工作进展和人员安全,并提出工作建议。
早在2017年五六月间,时任长江办主任李彦亮率考察团,在柬开展一个多星期的调研,实地考察了柬埔寨湄公河保护区内的湄公江豚种群及栖息地现状,并和柬方相关部门召开多场针对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座谈。
当时的考察团成员、现任长江办副主任衣艳荣介绍那次“开先河之旅”的感受:有时一天驱车11个小时,当地路况不佳、经济相对落后,体现在水生生物保护的理念与行动上更是“相对落后”,需要国际社会“适度输血”伸出援手。
就是从那时起,一批批中国科研人员加入到湄公江豚保护队伍中来,包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安庆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团队。
湄公江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气候变化、非法捕捞、采砂、涉水工程建设等,导致很多湄公江豚受到意外伤害致死;在一些热点区域,无序的观豚旅游对湄公江豚的正常栖息产生了干扰。
我国科研人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中国长江江豚系统性保护的成功经验,提出湄公江豚保护的“中国方案”,逐步构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大河流生态系统保护。
淡水中心长江重要种质资源评估与保护创新团队,一直活跃在柬埔寨湄公河干流及洞里萨湖水域。2019—2024年,团队共计开展4个年度湄公江豚及鱼类资源调查。2024年,他们在完成洞里萨湖11个样区,湄公河干流磅湛、干丹两省10个样区鱼类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开展了鱼类水声学调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调查、环境DNA调查及淡水贝类调查等相关工作。任务完成后,已实现柬埔寨湄公河干流及洞里萨湖的全覆盖调查。
澜湄合作的渔业答卷,仍在一页一页地继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