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 繁体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媒体焦距 > 正文
媒体焦距

【科学养鱼】红河精准扶贫调研系列报道之一:稻鳅共作、效益翻番,促扶贫产业上新台阶

日期:2017-05-11 00:00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 ]

    云南省红河县山林密布,这里聚集着哈尼族、汉族、傣族、彝族、瑶族5个民族,境内基本以山区为主,没有一块超过一公里以上的平地,但是自古以来,勤劳的红河人民就学会了在山上开挖梯田种植水稻、在水稻田养鱼,稻田养鱼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目前,红河县境内共有梯田种稻面积24.6万亩,其中稻田养鱼面积10万多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田景观。红河境内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梯田——撒玛坝梯田,面积16000多亩,从海拔400多米到1700多米共有4300级。由于红河境内是以哈尼族为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76%,因此,红河梯田又称哈尼梯田。

红河哈尼梯田景观

    5月,初夏,进入了一年中传统的渔业生产旺季。梯田水稻已经插秧,鱼苗也将陆续入田。1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崔利锋院长、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等专家组成考察调研组,在云南省农业厅文雅琴副巡视员、渔业局鲍宏调研员及中海渔业公司肖燕董事长等的陪同下,赴云南调研红河哈尼梯田“稻渔共作”产业扶贫情况。

    崔院长一行首先来到了云南中海渔业公司在昆明福保村的总部,这也是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云南设立的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徐跑主任首先介绍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运行及为中海渔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撑情况。肖燕董事长详细介绍了公司发展情况,特别是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在发展高原特色渔业助推云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崔院长表示,如果需要,水科院将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离不开地方龙头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将先进的技术辐射推广出去是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崔利锋院长(左二)参观考察云南中海渔业公司总部展示室

    参观完中海渔业公司总部后,调研组一行立即驱车赶往红河县,调研中海渔业公司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当地实施的“稻渔共作”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谈起红河是怎样成为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要求的对口县的,徐跑主任说,脱贫攻坚是当前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云南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作为水科院下属单位、国家级科研机构,淡水中心有责任为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技术支持;同时,肖燕董事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渔业助推精准脱贫所做的努力非常令人感动和敬佩,所以决定将中心的科技力量带到红河,使科技落地生根,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助推红河稻鱼共作精准脱贫工程。稻田养鱼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放养品种主要以鲤鱼为主。淡水中心首先在稻田放养鱼的品种上进行了改进,筛选了泥鳅作为“稻渔共作”的主推品种,主要有3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红河梯田常年不断水且水浅,比较适合泥鳅的生活习性;其次,泥鳅不会破坏梯田;最后,泥鳅养殖周期短和水稻的生长期非常契合。

崔利锋院长察看梯田中泥鳅生长情况

    在红河县调研的第一站是乐育乡的尼美梯田。梯田依山势而建,面积随机,有大有小,从几分到几十分不等,土壤以粘壤土为宜,这样的土壤保水性能好。这里的稻田里有个别已经放养了鳅苗。一下车,徐跑主任就向崔院长介绍起了梯田养鳅的稻田田埂、排水管口等设施。据了解,红河梯田的水源是山顶的泉水,当地人叫龙潭水,他们认为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因为当地年平均气温22度,自然条件十分优渥,山上常年植被茂密,一公顷阔叶林相当于60立方米的水体,梯田的水源实际上是微流水,就来自于山顶不间断的渗水。崔院长详细询问了鳅苗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和预期的产量等情况。肖燕董事长介绍说:梯田养鳅一般鳅种放养规格3-5厘米,亩放1万尾,产量可达100斤左右。随行的红河县许文红副县长补充道:“稻鳅共作”一般可以养一季稻、两茬鱼,第一茬鱼可以和水稻同步,在5月初放养、9月份收获;第二茬鱼在水稻收割后10月份放养,来年春节期间收获。一茬鱼可获亩效益1500-3000元,两茬鱼养下来收益还是很可观的。崔院长听了频频点头,他说,梯田养鳅这种模式很好,科技人员就是要从实践中来,再把科技落实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地服务于百姓。

    许文红副县长还介绍说,为了真正体现精准扶贫,“稻鳅共作”的鳅苗由政府提供,贫困户可免费获得,非贫困户只需付半价购买。由于养殖技术简单,无须过多管理,只需在排水管口加上防逃网防止泥鳅逃跑即可,所以群众易于接受。除此之外,防止鸟类摄食泥鳅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鳅苗的放养一般是在水稻插秧长满梯田之后进行,这样泥鳅就可以躲在水稻里不被飞鸟发现,至于水稻收割后第二茬泥鳅的养殖则需要加装防鸟网。

崔利锋院长看望慰问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及云南中海渔业公司科研工作团队

    调研期间,我们巧遇在尼美梯田采样的5位淡水中心科技人员,徐跑主任介绍说,他们是由中心副主任邴旭文研究员带队,分别来自于环保室、资源室和育种室的几位博士,此次的任务主要是采集当地梯田的水样和泥样,一是对梯田的水质环境进行检测,以确保养成泥鳅的品质;二是对梯田内的生产力进行测定,以确定泥鳅养殖的最佳放养量和产量。此时已是午后二点,邴旭文研究员一行还没顾得上吃饭,崔院长对科研人员的敬业精神表示称赞,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红河的扶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梯田“稻鳅共作”由于不用农药、不施化肥,种出的水稻品质优良且无公害,“鳅稻米”的价格比普通稻米翻了一倍;而梯田里的泥鳅是微流水养殖,完全以梯田里丰富的微生物作为饵料,全程不投喂任何饲料,因此养出的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价格达到每斤25元。徐跑主任自豪地对崔院长说:“有个农户8分的梯田里光泥鳅就卖了4200元,而且还没全部卖完呢,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发展“稻鳅共作”提升农业比较效益留住了农村劳动力,减少了当地水田改旱田甚至撂荒现象,促进了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景观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

    梯田“稻鳅共作”系统是建立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循环利用,高效节能来实现增产增收。彻底改变了红河当地梯田只种一季水稻、半年时间空闲无任何收入的传统耕作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条有效途径。

(转自《科学养鱼》微信公众号201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