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 繁体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媒体焦距 > 正文
媒体焦距

【云南日报】国家级科研机构落户哈尼梯田 “稻渔共作”产出高效益大

日期:2017-05-03 00:00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 ]

    “孵化桶里的泥鳅幼苗养四五天后,再放入培育池中养28天长到3到5厘米就可以放入大田。”在红河县泥鳅养殖“稻渔共作”示范基地,技术员许涛指着白瓷碗底一撮“小黑点”说。

   有着连片规模最大撒马坝梯田的红河县,是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红河县委、县政府在坚持哈尼梯田保护的前提下,把提高梯田产出率、增加群众收入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梯田养殖泥鳅是短平快项目,具有长势快、产出高、收益大的优势,可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去年6月,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水产业科学研究院与红河县合作,在勐龙村建设国家级“稻渔共作”泥鳅良种繁育基地,第一期基地面积450亩,包括占地300亩的孵化中心,以及勐龙村贫困户入股发展的150亩土地。

    “目前由中国水产业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率领的博士后工作站,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参考点已经落户基地。”云南中海渔业公司董事长肖燕介绍,养殖基地全面建成投入运营后,将形成年产30亿尾泥鳅种苗的规模,满足全县10万亩梯田养殖需要,示范带动全县26.64万亩梯田水产养殖。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将依托独家研发的专利技术,开发观赏鱼繁殖和培育。

    按照初步测算,采取“稻渔共作”养殖泥鳅的模式,海拔700米以下的梯田一年可养殖三季,每亩精养年产量可达到2.3吨以上,亩产值达到5万余元;海拔700米以上的可养殖两季,每亩可增加产值8000元以上。

    (转载自《云南日报》2016-10-30,原文链接: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6-10/30/content_110228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