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再现“豚宝”
安庆市西江位于吉阳矶水道,为长江故道,是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河道全长约9千米,常水位下平均宽度约300米,平均水深约8.7米,最大水深超过20米;西江两岸均为自然岸线,小型鱼类资源丰富,没有人类扰动,是理想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受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委托,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担了“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入及驯养”项目,2016年11月10日,农业农村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安庆西江共同实施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经过野外引种和驯养护理,成功将首批6头长江江豚释放至西江开阔水域,建立了长江下游首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支撑了安庆市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的规划、论证、建设、引种、跟踪监测、定期体检等全部技术环节,截止2018年,西江迁地群体数量已达22头。
图1 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
图2 2016年长江江豚迁入西江
2019年6月下旬,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例行开展西江夏季综合考察,考察研究内容包括水环境、鱼类等水生生物、长江江豚、环境DNA、环境微生物等。在为期一周的考察过程中,考察团队在管护基地至大坝上口水域多次发现新生幼豚,这是继2018年保护基地首添“新丁”后,连续第二年发现新生幼豚。表明前期分批引入的长江江豚迁地群体能够适应西江的水域生态环境条件,能够正常栖息和繁衍,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保护区的管护成效。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是长江下游唯一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其迁地群体数量的稳定增长,对于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的指引下,加快推进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及人工繁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图3 2018年夏季考察发现的幼豚
图4 2019年夏季考察发现的幼豚
二、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进展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水域生态类型多样,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长江流域分布有淡水鱼类35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11种,特有鱼类17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占我国淡水水生野生动物的三分之二。长江曾经长期生活着两种淡水豚类-白鱀豚和长江江豚,但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造成的高强度、高频率扰动不断增强,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鱼类资源急剧衰退,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长江女神”白鱀豚已经被宣告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这种头部钝圆、性情活泼、总是嘴角含笑的生灵,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她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上世纪末至今,其自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已于2013年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度濒危(Cr)”级。2014年10月1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长江江豚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要求,实施最严格的管理。长江江豚的拯救和保护,已进入了最后的“保种”阶段。
(一)长江江豚种群现状
长江江豚为水生哺乳动物,和鱼类一样,水域是其赖以生存的家园。上世纪后期至今,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保护形势严峻。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于2017年组织实施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445头,鄱阳湖和洞庭湖分别为457头和110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二)长江江豚保护意义
保护长江江豚有3个方面的意义:
从生物学上,长江江豚目前是我国唯一的淡水豚类,也是目前长江中存在的唯一鲸类动物,作为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及伞护种,对长江江豚进行积极保护,是充分落实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战略方针的需要,是带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提升社会环保意识的需要,如果长江江豚得到有效保护,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及栖息其中的水生生物必然也将得到有效保护。
从文化上,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有关于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传说及神话故事,保护长江江豚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连接中华传统文化和生物保护的切入点;同时长江江豚本身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以塑造为生物保护的明星形象,以多种艺术形式在大众中传播用以普及环保知识。
从国际形象上,长江江豚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及民间组织一直密切关注我国的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进展,并期盼我国的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取得实际成效。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因此,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取得成功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而言,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人类的生存之源。如果长江生态系统不能维持长江江豚的生存,那么终将有一天也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
(三)长江江豚保护现状
1986年10月,“淡水豚类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上提出了保护白鱀豚的三大措施,即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这些保护措施同样适用于长江江豚。在这次会议的指引下,国家和地方各级职能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先后在长江江豚分布较为密集的水域建立了一系列保护区和监测、救护站。到目前为止,长江流域5个省份共设立9处长江江豚自然/迁地保护区,分别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江豚自然保护区、鄱阳湖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就地保护是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基础,应进一步加强现有保护区的管护能力,适时提升保护等级,同时在热点水域新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扰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减缓自然种群的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在适合的水域新建迁地保护区,将受到威胁的个体或群体迁入到保护区内,为其提供优良的栖息生境,促进其生长和繁殖。在上述9处保护区中,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自然与半自然结合的保护区,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半自然迁地保护区。目前,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迁地群体已超过80头,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迁地群体也保持在良好发展的状态。此外,在具备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海洋馆建立长江江豚人工繁殖群体,利用先进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手段稳步推动长江江豚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实现真正“保种”,则是一条同样重要的保护途径。
三、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工作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战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组建了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团队,积极介入长江江豚保护研究领域,逐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设备设施购置,不断加强技术积累。当前,江豚团队借助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长江下游鱼类资源生态保护研究方向的基础优势,以长江江豚保护为抓手,搭建长江下游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研究平台,服务于长江大保护及绿色发展国策。积极推进长江下游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工作,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等方向全面落实《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的决策部署。
就地保护方向:着力支撑长江江豚就地保护工作,定期开展长江江豚生态考察并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持续跟踪热点水域长江江豚分布、迁移规律及人类活动影响,积极推动实施“江苏扬州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九江长江江豚市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关注芜湖黑沙洲水域淡水豚保护;积极参与澜湄流域水生态保护合作,推动亚洲淡水豚保护研究工作。
图5 2017年长江下游段长江江豚考察
图6 2018年长江芜湖段淡水豚应急考察
图7 2019年柬埔寨湄公河段伊河海豚考察
迁地保护方向:积极推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开展适宜水域考察论证,为新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提供备选区域。推进落实“江苏南京新济洲长江江豚保护中心”和“江西武宁庐山西海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网络。开展现有迁地群体谱系构建工作,积极尝试长江江豚个体交流,优化迁地群体遗传结构。
图8 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支撑工作
图9 迁地保护区可行性论证
人工繁育方向:积极筹备推进“长江下游长江江豚人工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建立长江江豚人工繁育群体;与大型海洋馆开展技术合作,利用其软、硬件条件,稳步实施长江江豚人工驯养繁殖研究。加强科普宣教,全面开展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工作。
图10 长江下游长江江豚人工繁育基地效果图
(转自《科学养鱼》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