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以“绿色发展,打造黄金经济带—写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四周年之际”为题,报道了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后,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其中介绍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担实施的“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态补偿和修复工程”项目成果,文中评价道,“长江泰州靖江段,一片6万平方米的水域布设了500个生态浮岛,岛上长满了美人蕉。生态浮岛是为长江鱼类准备的“产床”,是水生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项新尝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长期在长江下游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工作,为多项涉水工程提供水生生物影响专题评估并制定生态补偿方案。其中,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自2013年开展前期工作以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积极介入,根据多年来的监测结果结合现场补充调查,科学评估了拟建工程对长江江苏段水生生物的影响,并制定了水生生态补偿方案。
长江中水情复杂、航运发达,以往的涉渔工程生态补偿多以增殖放流为主,而长江江苏段的放流量在整个长江干流中占比较高,继续将大额的补偿资金用于过多的放流在科研、社会各界存在一定争议。
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提出了在长江中实施人工鱼巢、生态浮岛和人造绿洲的补偿方案,并在环评批复中正式确认。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靖江市渔政监督大队密切合作,在长江下游靖江段开展了多项修复研究,包括生态浮床、人工鱼巢和人工绿洲等,有效推进了立体式的生态修复。这项工作在长江中尚属首例,方案制定到实施的每一步都需要探索、反复试验,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科研人员不畏劳苦,最终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如植被培育、生态浮床克服了水流大、风浪大等主要困难,人工鱼巢的建成则初步探明了长江下游潮汐水域鱼类产卵条件和环境需求,并实现了沉粘性卵的产卵和附着等。这些创新性成果能够为我国江河生态补偿和保护提供参考,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黄金经济带奠定坚实的基础。
项目成果也先后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华日报、澎湃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水生生物资源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