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养殖研究室河蟹课题组在《Frontier Micro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河蟹“水瘪子”病原病因研究的最新成果。 “水瘪子”病是河蟹养殖中主要病害之一,这两年尤为流行,给河蟹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水瘪子”病其主要症状为肝胰腺颜色变浅且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肝胰腺颜色呈灰白色;河蟹腹腔积水;肌肉萎缩,附肢空瘪;该病2015年主要在江苏兴化、盐城等地区流行, 2016年流行区扩大到苏中、苏南等多个地区及安徽等省。迄今为止,有关“水瘪子”产生的病因病原研究进展极为有限,国内众多实验室从分离病原菌角度出发,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该课题组从2015年开始密切跟踪河蟹”水瘪子”病并开展相关研究,获得的研究进展包括:一是发现“水瘪子”河蟹内共生菌群与健康河蟹相比发生急剧变化,柔膜菌门(Tenericutes)细菌在病蟹中比例高达31.82%,而在健康蟹中只有0.02%,与之相反的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在病蟹中只有3.49%, 显著低于健康蟹的41.04%。另外,病蟹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细菌(16.70%)比健康蟹(4.03%)高。病蟹中拟杆菌的下降而放线菌的上升提示营养代谢的异常,特别是纤维素及脂肪代谢的异常。、二是从病毒、细菌及微孢子虫等不同方面比较了“水瘪子”河蟹同正常河蟹的差异,发现两个群体在微孢子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否定了微孢子虫与”水瘪子”病之间的直接联系。三是发现“水瘪子”蟹中羧酯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羧酯酶是多种杀虫剂的分解酶,该发现提供了杀虫剂与“水瘪子”病相关的重要证据。基于以上研究数据,课题组对河蟹“水瘪子”病产生的原因形成初步结论:杀虫剂等药物引起河蟹肝胰腺损伤,导致河蟹营养代谢异常及与之关联的内共生菌群失衡,最终产生“水瘪子”。 研究论文题目为“A meta-transcriptomics survey reveals changes in the microbiota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infected with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Front. Microbiol. 8:732. doi: 10.3389/fmicb.2017.00732)。通讯作者为沈怀舜研究员,臧亚南、宋坤等2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Frontier Microbiology》期刊影响因子4.165。
图:“水瘪子”河蟹内共生菌群变化
(水产养殖研究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