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长江重要种质资源评估与保护创新团队首次发布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a)和长体鳜(Siniperca roulei)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在珍稀濒危鱼类种质资源解析领域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长麦穗鱼和长体鳜为我国特有鱼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研究价值。然而受人类活动及极端气候影响,栖息地功能快速丧失,自然种群规模锐减,均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收录,其中长麦穗鱼已被列为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缺乏对种质资源的深入了解,严重制约了保护生物学工作进展。为全面解析其种质资源特性,团队结合PacBio HiFi长读长、Hi-C及Nanopore超长读长测序对长麦穗鱼和长体鳜进行了端粒到端粒(T2T)组装,获得了两个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基因组总长度分别约为1.4 Gb和717.34 Mb,scaffold N50达到53.7 Mb和30.25 Mb,其中长体鳜基因组达到无缺口(gap-free)水平,精准定位所有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组装完整性和连续性显著优于已发表的鳜类基因组数据。

上述研究揭示了长麦穗鱼和长体鳜基因组结构特征、基因功能及与近缘种的演化关系,首次从基因组层面厘清长体鳜的分类地位,为我国濒危鱼类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下一步结合群体基因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探究种群濒危机制提供素材。
该研究工作得到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监测项目(2023AHNYNC016XQ)、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3TD11)等项目的支持。相关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期刊《Scientific Data》和《Gigascience》上。淮渔中心王盼、姜敏分别为第一作者,刘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5-04890-4
https://doi.org/10.1093/gigascience/giaf068
(淮河流域渔业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供稿)